外贸网

  • 首页
  • 《咏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媒体   更新日期:2024.06.02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扩展资料:

    赏析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咏柳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望采纳~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暗示了对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的藐视之情。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暗示了对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的藐视之情。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赞美。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咏柳》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将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春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咏柳》表现了春光的美丽,垂柳的蓬勃,下面随我重温一下这首诗吧:1、原文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4、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盛唐前期诗人,字季真,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
    婀娜多姿的柳树总令人惊叹春天的生趣盎然,感兴趣的的同学们随我一起欣赏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吧。这首咏物诗比喻贴切、构思精巧,以咏柳来歌唱春风的伟大力量,体现造化之功。历来柳与离别总是关联在一起,而贺知章这首诗与之相反,生趣盎然,格调清新,读之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早春时节,寒气笼罩,春色萧萧。阳春二月,杨柳挂丝吐叶,大地才换上新装,充满了勃勃生机。于是,诗人敏感的心灵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明媚的春色里。
    诗的首句写整个柳树的特殊形态。人们先看到的是它被碧玉妆成,亭亭玉立的风姿。对柳树的“碧”借“玉”来形容,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妆成”的“妆”作修饰、美化解。“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立意清新,用笔灵活,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住了。
    次句写柳条,它柔软,向下垂,所以一般叫垂柳。它很像织成的绿色丝带,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枝就像她身上垂下的绿色丝织裙带,婀娜多姿,把柳树的又一特殊形态描绘得维妙维肖,真是神来之笔。

    三句写柳叶,由“绿丝绦”继续联想,作为问题提了出来,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上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后用第四句对问题作了回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柳树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烘托了无限美感。
    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立意新奇,饱含韵味。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暗示了对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的藐视之情。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时期的杨柳,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柳树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咏柳》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将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春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咏柳》表现了春光的美丽,垂柳的蓬勃,下面随我重温一下这首诗吧:1、原文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出处:唐·贺知章《咏柳》[今译]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赏析]这两句是对大自然生化万物所唱的赞歌.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制出丝丝碧柳,给大地披上新妆,是自然活力的象征,给人以美的启迪.宋代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诗云:“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咏柳 贺知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①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②作品原文:《咏柳》...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七言绝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是用碧绿的玉石装扮成的。从树上垂下无数条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这满树细细的柳叶...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感情,这首咏柳表达?
    答:《咏柳》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柳树的赞美,并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是早春时期的杨柳,把春风比喻成剪刀,赞美了柳树美丽的姿态,也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咏柳》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咏柳》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柳树的赞美,并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是早春时期的杨柳,把春风比喻成剪刀,赞美了柳树美丽的姿态,也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咏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不是【咏枊】而是【咏柳】2)《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是一首咏物诗,主要描写了在早春二月时分诗人的见闻及联想。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将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咏柳》这是一首咏物诗写出景物的美丽,整篇古诗是什么意思?
    答: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剪刀。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就是通过对自然界当中的万物,比如说山河花鸟风雨雷电或者是生活里面的一些日常用品来进行咏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像《咏柳》写的是柳树,表达的是诗人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是我们中国古代咏物诗的经典。

    咏柳这首诗诗人借了什么表达了对什么的喜爱之情
    答:诗人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咏柳 / 柳枝词》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译文:...